-
2015-03-06查看詳情>> 夢和醒著,醒和夢著。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與你相擁纏綿, 在醒著,如天邊消散的云霞; 誰為真,誰為假? 在醒著,與你花前月下, 在夢里,看見你心如庭開落的花。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與你月上柳梢頭, 在醒來,與你把酒話桑麻。 誰為真,誰為假? 在醒著,我的軀體與你相伴, 在夢里,我含情默默看著她。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自在飛翔,穿山越甲; 在醒著,如履重負,痛苦掙扎。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翻越了萬水千山, 在醒著,歷經了滄海桑田。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我享用甘美的飲食; 在醒來,我饑腸轆轆; 誰為真,誰為假? 在醒著,我宮殿富麗豪華; 在夢里,我茅屋為秋風所刮。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我看著我死去, 在醒來,我看著我活著。 誰為真,誰為假? 在醒著,我做夢; 在夢里,我醒著。 誰為真,誰為假?
-
2015-03-06查看詳情>> 我去過不少醫院,給醫生護士做關于壓力和情緒管理和關于如何避免“醫鬧”的問題的講座。發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當代醫生能及得上唐代的大醫王孫思邈那樣,在《大醫精誠》里所論述的思想,十分不及一二。我自己作為心理醫生,同時身體上也出現過病患,這種患者和醫生的身份變化,更讓自己時時體味到病人的痛苦和醫生的自我修行之緊迫。 一次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帖子:一個醫院在醫院內一棟樓上極其醒目地寫著“熱烈祝賀我院住院病人突破四萬人次”的大紅色橫幅,巨大而醒目。我很難想想當時此醫院的病人看完如此橫幅,其憤懣之情,會到何地步。 又有一次,旅游偶然路過一個中藥店,看見主人用毛筆隸書在古色古香的月亮門廊兩邊懸掛了一副對聯:上聯:寧可世上藥有塵 下聯:但愿世間人無病 橫批:平康兆民. 對比以上兩家醫院診所,心與心的不同,耀然紙上。 在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一文中,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愿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從此文中亦可見佛教的思想也滲入中醫學之中。 在文中,關于醫生的“誠心救人”是這樣論述的: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譯文: 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欲念,無希求,首先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來求醫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貴賤貧富,老幼美丑,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還是一般的朋友,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一律同樣看待,都存有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顧后,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托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自古以來,有名的醫生治病,多數都用活物來救治危急的病人,雖然說人們認為畜牲是低賤的,而認為人是高貴的,但說到愛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樣的。損害別個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惡的,何況是人呢!殺害畜牲的生命來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離開“生”的道義就更遠了。我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藥的原因,確實就在這里!其中虻蟲、水蛭這一類藥,市上有已經死了的,就買來用它,不在此例。只是像雞蛋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還處在成形前的狀態,一定遇到緊急情況,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這才是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別人都不愿看的,醫生只能表現出從內心感到難過的同情、憐憫、關心的心情,不能產生一點不快的念頭,這就是我的志向。 關于“大醫之體”是這樣論述的: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譯文: 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我內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的樣子,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并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還有到了病人家里,縱使滿目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琴瑟簫管之聲充斥耳邊,不能為之分心而有所喜樂,美味佳肴,輪流進獻,吃起來也像沒有味道一樣,各種美酒一并陳設出來,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只要有一個人悲痛,滿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慮地高興娛樂,傲慢地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行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這些大概就是醫生的基本品德吧。 而關于“為醫之法”是這樣論述的: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侍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譯文: 做醫生的準則,應該是慎于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嘩,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有自我贊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的不可救藥的壞毛病。老子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于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會報答他。一個人公開地作惡于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于人,鬼神會來害他。”探求這兩個方面的行為,陽施有陽報,陰施有陰報,難道是騙人的嗎? 每每讀此文,我都慨然于古人的思想境界之高,是今人遠遠所不能及。 倘若我們做醫生的,每日能以此《大醫精誠》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反躬自問,又何來醫鬧之說呢?
-
2015-03-06查看詳情>> 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在西方精神病院中,有個病人平時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一看到雞就很恐懼,老覺得自己是小米粒,怕雞把他吃了。醫生就說“先生你要轉變觀念,你看你有頭,有手有腳,你是人,你不是米粒。你每天念100遍‘我是人,我不是小米粒’。”這人照做。過了一段時間醫生問護士他怎么樣,護士說:“他看到雞還是嚇得要死!”醫生把病人叫過來說:“我不是告訴你,你是人,你不是米粒嗎?”病人:“我知道我是人,可我怎么知道雞也明白?” 問題:這個醫生為什么沒治療好病人?如果你是醫生,你怎么治療這個病人? 再給大家講另一個故事: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樣。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咦,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于是也開始吃東西。幾個星期以后,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覺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第二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第一、一個人可以帶著過去的創傷繼續,只要他把悲傷放在心里的一個圈圈里,不要讓苦痛浸染了他的整個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快樂地生活。 第二、當一個人悲傷得難以自持的時候,也許,他不需要太多的勸解和安慰,訓誡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個人在他身邊蹲下來,陪他做一只蘑菇。 第一個醫生的錯誤在于,在他的思維中“我是小米粒”價值低,“我是人”價值高,“我是小米粒”要推開,“我是人”要抓過來。形成了對立,就沒有能夠進入病人的思維世界中,沒能真正跟病人發生共鳴,沒有同理心。因此也就沒有使用到病人的語言模式。 更深入的分析下去,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內心都充滿了價值評判。《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回到上面的兩個案例:第一個醫生認為“人”是好的,“小米粒”是不好的,用“有為”的方法對治病人,強化病人關于“我是人”的概念,病人強迫式的接受關于“人”這個概念后,但他腦子里“小米粒”的概念并沒有消失,所以面對雞的時候,他還是很恐懼。如果醫生這樣告訴病人:我跟你一樣,都是巨大的小米粒,雞拿我們沒辦法。那么,病人腦子中的概念就消失了。這就是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界,正如第二個案例中的醫生一樣,讓自己變成能走動、能吃東西的“蘑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不加入自己的傾向,病人自然就可以帶著癥狀而正常生活了。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心理學森田療法也提出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禪學理念。 同樣,當一個人要過度控制內心的貪欲,自私等心理,會造成強迫癥。美國一青年婦女一天突然心理出了問題,很驚恐地說“我要死了,我要死了!”醫生問:“是怎么回事?”她告訴醫生:“我想了結婚前的男朋友。” 她拼命想將其男友排除,反而會使這個念頭出現,她認為自己罪太重,活不下去了。 泰國當代著名法師阿.姜查說過:“讓一切事物呈現他們本來的面目,讓好的東西就是好,讓壞的東西就是壞”。對某些事情若不能接受,也沒關系,別強迫自己接受,否則會有痛苦,這時可以想“我知道我不能接受,我允許這種不能接受的心態存在,它要存在多久都行。” 常聽有人說要“戰勝自我,挑戰自我,把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個出來”。這都違背心理學的原則。有心理訓練的人,會驚詫地發現,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愛自己,但你不愛你自己,你是你最大的敵人,你恨不能用各種辦法將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個出來,這才是我們痛苦的原因。 泰國另一位動中禪大師—隆波通說:“在泰國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蟲,會吸附到動物身上。要怎么辦呢?不懂訣竅的人,硬是想將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緊,跟你奮斗,弄得兩敗俱傷。懂得訣竅的聰明人,只要把混有煙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灑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無事。懂得訣竅的,就這么簡單。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妄念、雜念、生氣、沮喪、無聊感等占據你的內心時,你不用跟它們搏斗,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些雜念都會消失了。這些妄念和情緒都像客人一樣,有時住得久,有時去得快,不要把它們當作你自己,要快樂的迎接它們,快樂的歡送它們。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蟲一樣。有時惡客臨門,更要耐心地練習,不要浮躁,惡客終究還是會離去的。因為一切都無常的,無我的。“ 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情發生,即非將之放棄,亦不允許控制。應允許他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之成型,當事人僅認知而已。如是久之,念想雖未被放棄,其實相(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現。用此種方法來看阻礙菩提道上之一切,反為所用,此即所謂利用道礙以見道。
-
2015-03-06查看詳情>> 用不同的語言跟自己交流,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情緒,就會有不同的行為。我們通常注意了別人說話是否好聽,別人是否贊美了自己,別人講話是否消極;我們抱怨外界不公,別人不好,事情不順,我們指責他人給自己找麻煩,孩子不聽話,丈夫或妻子不體貼,領導不近人情,同事不友好;我們憎恨灰暗的天氣,擁擠的道路,紛亂的世界;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內部環境,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內部語言。《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好,那我們一起來覺察一下自己的內部語言和環境吧。 請先按次序念一下下面的三句話: 1:你傷了我的心。 2:我覺得傷心。 3:我選擇了覺得傷心。 先不要看我的分析,請你自己感覺一下以上這三句話有什么不同? 在第一句話里,是一種未完成情景。“你傷了我的心”,責任在別人,自己對自己的情緒不想負責,潛藏的意思是:“事情沒完。”在第二句話里,“我覺得傷心”是對自己情緒的一種描述。潛藏的意思是:“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狀態。”在第三句話里:“我選擇了覺得傷心”,自己是有覺察的,是有能動性的,“我”是主人,選擇傷心是自己能動的結果。潛藏的意思是:“我也可以選擇不傷心。” 怎么樣?讀起來味道不一樣吧?不一樣的內部語言,會直接造成不一樣的內部環境。第一句話,我們會覺得自己很受傷,內心會覺得疼痛。第二句話,會局的內心被一種抑郁憂傷所籠罩。而第三句話,我們會發現自己是有力量的,我知道你不好,我感受到了并選擇了傷心,但我可以走出來。 讀者朋友們,你通常是用哪種方式在內心跟自己交流呢? 好,現在讓我們繼續做一下一組練習: 情況:工作中與上級很難相處 1、消極的自我交談: 我恨那個人,他讓我感覺像傻瓜一樣。 我們永遠也不能融洽相處。 2、建設性的自我交談: 有他在旁邊的時候我感覺不舒服。 當他在身邊的時候我有些緊張。 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才能與他相處好 情況:同事生病的時候承擔他的工作 1、消極的自我交談: 我永遠也不能使自己的任務與自己的工作達到協調。 我到底該怎么辦? 他們希望我做所有的事情。 我真倒霉! 憑什么是我? 2、積極的自我交談: 我將重新思考應當怎樣組織一天的工作,并重新為其分配優先次序。 這是一個很好地了解別人都在公司做什么的機會。 這有助于我下一年度工資地提升和晉升。 情況:在開車去上班途中,你知道這一天將充斥著約會和可能引發壓力的會議。 1、消極的自我交談: 天哪!這將是怎樣的一天! 現在就像走進地獄; 這些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我會累地喘不過氣來。 2、建設性的自我交談: 今天看起來是比較忙的一天。 今天應當產生很多成果。 我今天可以完成許多事情。 我今晚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現在,你發現了嗎?當你使用消極語言的時候,你的內心無力,你的情緒不良,你的肌肉松懈;當你使用積極語言的時候,你的內心充滿活力,你的情緒平穩,你的肌肉充滿力量。所以,消極的語言和思維,導致消極的情緒感受,導致消極的外在行為,會吸引不好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積極的語言和思維,導致積極的情緒感受,導致積極的外在行為;會吸引好事連連;世界只不過是你內心的投射。先學會改變自己的心,使用積極的語言跟自己交流吧。
-
2015-03-06查看詳情>> 投射性認同是西方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它源于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置于現實的人際關系的領域中。 具體表現 一、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使用這種投射認同的人,通常在做決定或需要獨立行事的時候,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會有求于人。但實際上這種人是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案例: 我咨詢的一個19歲的女孩與她姨媽之間的關系。 女孩童年時父母離異,跟媽媽一起。但她有許多機會跟她姨媽相處,姨媽在生活上與情感上給予了女孩許多關照。 女孩上了大學,卻仍然保持著在大小事情的決定上均由姨媽作主,也保持著在許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媽。甚至上大學(在外地)時要姨媽開車送,放假時要姨媽開車來接。 久之,姨媽有了不舒服感,內心有種不平衡的怨惱“你這么大了,怎么啥事還依靠我,況且你還有母親呵”,姨媽也終于能直接拒絕侄女的一些請求。 但拒絕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應是: 1、委屈,對姨媽哭訴中帶指責(你一直對我都是最好,現在這樣無情); 2、沮喪與懷疑(對咨詢師表達:原來姨媽是那樣喜歡我,為什么現在她這樣呢,是不是我不好了?); 3、 無助與無奈(對咨詢師表達:我感到很孤獨很無奈,雖然我有母親但她自己都無能,也幫不了我,姨媽很能干也很愛我,但好像她不愛我也不幫我了。我明顯感到,我是寄人籬下的!我好可憐好無助呵)。 而女孩姨媽的反應是:又氣惱又內疚。 女孩說,“其實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媽現在對我的那種態度分明是對我的討厭”。但女孩不清楚,她為何要依賴姨媽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媽的態度為何那么傷害她?當然,要分析的話題有很多。還是回到投性射認同的話題。 識別依賴性投射認同不難,凡是當事人以各種形式向你表達“如果你不幫我的話,我就走投無路”“如果你不關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殺相威脅的行為,都是采用的依賴性投射認同,在迫使別人關心或幫他。可往往那些“心軟”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當事者無條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為了當事者情感控制的對象。 在家庭關系中,特別是在母子關系中,經常出現這種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我見到很多的問題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對孩子不信任,不放手,最后養成孩子畏首畏尾的習慣,做什么事情都想找個人依賴,最后導致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弱化。更為嚴重的是,孩子發展到極端會通過依賴控制父母,如果父母不滿足他的依賴,他就覺得父母是不愛自己了,他就通過軀體疾病的方式表達不滿,比如感冒發燒嗓子痛,或者出現意外事故等等。在網上曾經報道過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女孩在床上躺了18年,要大人伺候,有一天大人干活偶爾回家的時候,從窗戶里發現她竟然在下地走路,當她發現大人看到自己能走路的時候,竟然一下子又癱瘓到了地上,怎么都站不起來。這已經從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到達了深度的自我催眠性癔癥狀態。 我在治療的過程中,也發現有些來訪者會使用這種伎倆,使我感受到壓力、控制、榨取感,透過這些負面感受,我能夠識別對方使用的是依賴性投射認同。每當這時候,我會把這種感覺跟來訪者提出來并分析,幫助來訪者成長。對于沒有受過精神分析訓練的咨詢師,很容易就進入了來訪者的圈套。對于沒有心理學知識的媽媽,也往往會被孩子控制。 我想起來不久前的另外一個案例。 閨蜜在大年初三晚上急急忙忙給我打電話,說她在日本的女兒,給她打電話,搞的她焦頭爛額。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2014年暑假,她十七歲的女兒盼盼從日本回西安過暑假的日子里,認識了一個男孩,男生上高二,兩個人很快打的熱火朝天,變成了戀愛關系。暑假過完,盼盼繼續回日本讀高中,跟西安的男生一直保持通信電話聯系。前兩天,男孩說要終止戀愛關系,盼盼不愿意了,說如果終止戀愛關系,就讓男孩死無葬身之地,自己也不活了。盼盼在電話里特意囑咐媽媽不讓把這事告訴爸爸。 我在電話里聽到朋友焦慮的聲音,問了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給媽媽打電話?為什么不讓告訴爸爸?第二,如果不想活的話,為什么還打電話。 朋友的回答:她比較害怕爸爸,所以不敢跟爸爸說。第二個問題,朋友回答不上來。 我們可以分析到,朋友是被她女兒依賴投射認同了。就是說:孩子給媽媽打電話,是想讓媽媽出來管這件事。孩子的潛意識語言是:媽媽,你得替我把這事擺平了,否則你就是不愛我。而媽媽焦慮,其實是被孩子給傳染和控制了。媽媽潛意識接受了女兒傳遞的信息,即認為自己應該替女兒解決這件事,否則就是對孩子不關心。媽媽現在解決不了,就把焦慮投射給我這個做咨詢師的朋友。在這個家庭里,媽媽是被操縱的對象,根據媽媽的回答,可以推測爸爸是不吃女兒這套的。這就應了老百姓的話——柿子撿軟的捏。女兒真要想自傷的話,根本就不會給媽媽打這個電話的。 聽完我的分析,朋友非常佩服,問我應該如何處理。我給朋友編了一個短息讓發給遠在日本的女兒,短息如下: 女兒:針對你的情況,媽媽有三點要說。第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給你生命的父親母親負責。第二:愛情是雙方自愿的事情,強扭的瓜不甜。一個女性想要贏得異性的愛,不是靠撒潑耍賴,而是靠智慧和良好的性格。第三:父親生你養你,他有權力知道你的重要人生大事。以上三點,請仔細思考,好自為之。 短息發過去了,女兒立刻回短息:那我不傷害自己,我很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弟弟!媽媽你能幫幫我嗎?或者說說狠話嚇唬嚇唬他都行,別讓我在他面前丟完面子。 看到朋友女兒的短息,我禁不住樂了,小樣!看把她媽嚇的,她的心思完全在我分析的范圍內。 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給予孩子的幫助是:理性面對問題,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讓她自己度過失戀的心理難關,磨練自己的性格,勸導其努力完成學業;不理性的媽媽通常會: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孩子劈頭蓋臉痛罵,責怪她過早把精力投入戀愛;或者相反,按照女兒的意圖,找男孩的岔,對女兒百依百順或者焦頭爛額的到處想辦法,后兩種情況就是我們說的典型的依賴型投射性認同了。 所以,做一個智慧的媽媽也是不容易的。 讀完以上幾個案例,你們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依賴的投射性認同了嗎? 投射性認同還有其他的幾種方式,它們分別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迎合的投射性認同,情欲的投射性認同。我們下期文章再給大家分析。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