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3-21查看詳情>> 劉秀光認為:評判一種營銷or電子商務(B2B2C2B,F2C,O2O2M)等商業模式是否優秀,并不在于其形式如何, 而是在于這種形式是否可以盤活企業的實體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是否可以融合更多的資源、提升企業生態圈的生存發展創新能力。
-
2015-03-21查看詳情>> 房企早已涉足O2O,但并沒嘗到“頭啖湯”。反觀那些觀察已久的房企大佬們,不斷完善O2O的模式下,在2015年開始不久就爭先搶奪市場。近日,SOHO中國開始試水O2O短租,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SOHO面向重度垂直領域試行O2O模式,僅僅是在短租的業務上深耕。2015年再次強調了O2O的發展大勢,同時也應驗了2014年《創業家》董事長牛文文提出的“移動互聯網重度垂直趨勢”。 2014年,京東納斯達克上市,雖然仍在虧損,資本市場仍然給出了兩倍于蘇寧的估值。實質上,資本市場看好的是未來的消費潮流與趨勢,而未來的潮流與趨勢是用戶來推動的,更加直接的說法是用戶習慣改變了傳統企業的營銷模式。 與京東相對,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更是放出了“轉型不成功,我就不退休”這樣的豪言,而蘇寧也將其上市公司的名字由“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以此來表明轉型的決心。然而,蘇寧的股價在進入2014年后一直跌跌不休。上半年,蘇寧營業總收入511.6億元,上年同期555.3億元,同比下降7.87%。有業內人士評價蘇寧轉型實質好大喜功,陷入了僵局,對此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全網O2O實戰營銷專家劉秀光表示,“盡管蘇寧在虧損,但O2O必須要做,做了不一定會死,但不做就一定會死。”他表示,蘇寧的虧損或許與其業務繁多等因素有關,而轉型是勢在必行的。 而在此前,騰訊百度萬達合資200億成立萬達電商,中國電信的4G業務也聯合眾多垂直行業打造O2O模式,而阿里巴巴基本完成O2O的戰略布局。在2014年,BAT巨頭都看準了O2O的趨勢。 搶移動互聯網O2O市場萬億量級 O2O已經被業內分析得“體無完膚”了,但實際上能夠踐行O2O真實意義與玩法的企業并不多,在移動互聯網的的深水區,能夠專注于移動互聯網垂直領域與“商品服務大數據”的模式才能存活下來。以海底撈為例,一個真正稱得上是踐行了O2O真實意義的企業,專注于服務與產品,用海底撈信息部部長馮海龍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會給用戶帶來價值,這些產品和應用,也已經實現了系統到系統之間的打通,系統到服務之間的打通,甚至系統到設備之間的打通。” 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行業公司都在朝著O2O邁進。先后有從事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京東以及從事傳統零售的蘇寧,甚至包括從事物流快遞的順豐都發布了自己的O2O戰略。 O2O為什么會這么熱鬧呢?這主要是因為當下零售市場的規模存在局限性,占領份額的只有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這兩條路。假如O2O算是一種切分市場的方式,那么它擠占的也只是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的市場份額。這種切分對于總體市場規模意義并不大,但是這將直接導致市場企業之間的市場占比。O2O作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中間存在形式將直接影響電子商務企業和零售企業對于另外一種銷售方式的份額的爭奪。也決定了兩方陣營的企業是否可以成功滲透到對方的業務領域。對此,劉秀光認為,“O2O目前還在發展,很多還不完善,但是商家都已經看到他的前景,尤其是未來移動互聯網下的O2O才是真正意義上的O2O。” BAT巨頭與各界大佬的垂直爭奪戰 有業內人士預測,移動互聯網將會在2015年給各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各界大佬們在搶占O2O市場先機。 2014年,京東與15余座城市的上萬家便利店合作,布局京東小店O2O,京東提供數據支持,便利店作為其末端實現落地;京東與獐子島集團拓展生鮮020,為獐子島開放端口,獐子島提供高效的生鮮供應鏈體系。2014年8月29日,萬達集團、騰訊、百度在深圳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共同出資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據了解,萬達電商計劃在三年時間內一期投資人民幣50億元,第一年投資10億元,萬達集團持有70%股權,百度、騰訊各持15%股權。萬達電商CEO董策表示,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商業終端和電商公司發展的必然趨勢。 蘇寧的“不成功不退休”的豪言,對O2O這塊蛋糕更為“志在必得”。移動互聯網讓蘇寧有了更大的機會:1600家線下店成了O2O的一個重要節點,成了用戶隨時隨地消費、互動、社交的一個重要的場景,這是所有純線上的電商企業都不具備的優勢。中國電信廣州研究院專家韓海潮也表示,FDD試驗網啟動預示著三大運營商開始全力備戰,而渠道再次成為搶占重點之一。 在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的今天,線下向線上的轉移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線下的資源依然是重頭,大量的線下實體資源需要思考如何融入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當中,而商家也更需要考慮消費群的消費習慣。“O2O既要照顧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又要實現電子商務對消費者服務更加便利的內在要求。這是O2O業務模式的本質要求,無論哪種,其目的都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同步結合,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對顧客的服務便利性,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客流,增加銷售機會;提升銷售額度,通過銷售額的增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劉秀光認為,評判一種O2O模式是否優秀,并不在于其形式如何,而是在于這種形式是否可以盤活企業的實體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否可以融合更多的資源、提升企業生態圈的生存發展創新能力。
-
2015-03-21查看詳情>> O2O是當下最火的話題之一,更是商界的寵兒。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行業公司都在朝著O2O邁進。先后有從事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京東以及從事傳統零售的蘇寧,甚至包括從事物流快遞的順豐都發布了自己的O2O戰略。 O2O為什么會這么熱鬧呢?有人預估O2O未來的市場將高達幾萬億,這里“錢景”廣闊。其實“份額”只是朝三暮四或者暮四朝三的把戲而已。因為零售的市場規模基本一定,份額要么走傳統零售,要么走電子商務;實在不行,模糊一下走O2O的方式。所以如果O2O也算是一種切分方式的話,那么它擠占的也是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的市場份額。這種切分對于總體市場規模意義并不大,但是這將直接導致市場企業之間的市場占比。因為O2O作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中間存在形式將直接影響電子商務企業和零售企業對于另外一種銷售方式的份額的爭奪。也決定了兩方陣營的企業是否可以成功滲透到對方的業務領域。 為迎接2015年移動互聯網新的機遇與挑戰,與時俱進,搶占O2O市場先機,中國電信集團于2014年年底特別邀請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全網O2O實戰營銷專家、中國500強講師劉秀光老師專門為中國電信公司員工進行“互聯網時代O2O思維與營銷”整整兩天的系統培訓。 從戰略布局、營銷實施、運營等多維度系統解讀互聯網,電商、連鎖店、餐飲、酒店、旅游等10余行業O2O實踐所需的方法和案例。 從企業的O2O戰略、戰術、布局、營銷、實施、運營等多個維度系統講解它們實踐O2O的方法和技巧,再現它們實踐O2O的完整過程和步驟,既具有啟發意義,又具有很強的實戰意義。 全網O2O營銷實戰專家、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劉秀光認為:O2O是這樣的,“兩個O是雙向的,都是企業和用戶互動溝通的觸角。僅把O2O當成一種銷售手段或商業模式是不夠的。 首先,O2O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是線上線下的平衡。對傳統企業來說不能只關注線下,也需關注線上,線下渠道終端散布著用戶,線上平臺同樣散布著用戶,且更多。 其次,O2O是一個體系,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企業要盡可能去構建用戶的消費習慣,與用戶建立直接的關系。如何尋找用戶、與用戶建立聯系、管理并沉淀用戶?這些是貫穿傳統企業O2O全部進程的基礎問題。 在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的今天,線下向線上的轉移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線下的資源依然是重頭,那么大量的線下實體資源就需要思考如何融入到互聯網的大趨勢當中,而商家也更需要考慮消費群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習慣。這就需要有一個線下和線上統一結合的中間模式,這就是O2O。O2O既要照顧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又要實現電子商務對消費者服務更加便利的內在要求。這是O2O業務模式的本質要求,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理解了本質,我們就不用糾結O2O到底是OfflineToOnline還是OnlineToOffline,還是其他的實現方式。因為無論哪種,其目的都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同步結合,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對顧客的服務便利性,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客流,增加銷售機會;提升銷售額度,通過銷售額的增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 所以劉秀光認為:評判一種O2O模式是否好,并不在于其形式是怎樣的,而是在于這種形式是否可以盤活企業的實體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否可以融合更多的資源、提升企業生態圈的生存發展創新能力。
-
2015-03-21查看詳情>> 在這信息高度發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應該如何向互聯網企業轉型呢? 傳統企業必須對自己的核心用戶群每時每刻都保持著巨大的吸引力,并且盡可能地去提高自己的核心用戶活躍度以及普通粉絲轉變成核心粉絲的轉換率。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像小米一樣,將海量的用戶打造成自己的粉絲。這都需要企業讓自己的用戶獲得極致的體驗。在這方面,傳統企業必須要向互聯網企業借鑒經驗。 比如,要為用戶帶來難以抵擋的價值。這種價值或許就來源于對用戶十分貼心的專業服務。 例如,在2008年前后,搖籃網推出新穎的嬰幼兒能力增長測評與個性化指導的科學育兒系統,還有一個天才媽媽培訓班的培訓服務。搖籃網通過100多萬人次的測評,獲得了大量的用戶信息,幾乎涵蓋了這些嬰幼兒的任何方面。這些信息對搖籃網吸引更多的廣告客戶十分有利,因為這些信息能使搖籃網的廣告客戶更加精準,并且有針對性地在搖籃網投放廣告。而“天才媽媽培訓班”則通過互動,在為媽媽們講解育兒培訓課程的過程中,將一些廣告客戶的產品特點和知識巧妙地融入了進去。 比如,“孩子王”的電商在創建之初就開始關注媽媽群體。他們發現了一個“極端”的需求,那就是在媽媽們為孩子接收貨品時,如果發現對方是一名男快遞員,她們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因此“孩子王”就安排有育兒經驗,并且懂得婦幼保健培訓經驗的女快遞員送貨。之所以這讓媽媽們感覺更加舒適,是因為女性送貨員可以在傳遞貨物的過程中為客戶提供一些幫助性質的服務。 以瑞麗女性網為例,它將瑞麗雜志當作依托,并根據瑞麗品牌所獨有的實用的時尚DNA特質,將論壇、博客和朋友圈以及問答等互動媒體技術融合在一起,專門為23歲到35歲之間的女性提供風尚生活服務。 現在它每天的平均覆蓋數已經超過87萬,每天的平均頁面瀏覽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55萬。瑞麗的流量雖然比不上老牌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以及騰訊,但在女性媒體頻道廣告的投放上,已經遠遠超越了新浪、搜狐和網易,僅次于騰迅。這足以表明,專業化資訊和知識服務必然會為這樣的平臺創造出額外的價值。 其實,粉絲就是一群比較特殊的用戶,他們所付諸的關注行為,不只是想知道,極有可能就是潛在的購買者,甚至是最忠實的購買者。他們舍得為自己中意的產品花錢,這就是粉絲和一般支持者的最大區別。成為粉絲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過渡性,遠超常人的投入與迷戀才可以被稱作粉絲,他們背后所隱含的正是情感和金錢等方面的多方投入。 曾經有一段關于“粉絲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網上的轉發量很高: 有100個粉絲,你就是本校園讀物; 有1000個粉絲,你就相當于一個公告欄; 如果你的粉絲超過了1萬個,你就是一本時尚雜志; 如果超過了10萬個,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報; 如果超過了100萬個,恭喜你,你已經晉升為全國性報紙了; 超過了1000萬,就相當于知名電視臺了。 而據相關數據顯示: 如果一個微博擁有10萬名粉絲,那么在它上面發布一條信息的價碼就是300元; 如果在擁有20萬名粉絲的微博上發布一條信息,其價碼就是600元; 以此類推,30萬粉絲的微博上發布一條信息就是900元…… 這是十分驚人的數字,從中可以窺探出粉絲的驚人力量。 《哈佛商業評論》上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上面有一句十分犀利的話: 傳統營銷已死!包括媒體宣傳、公共關系和品牌管理等傳統營銷手段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效果。這一行業當中的很多人還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在企業或者組織早已經是一個沒有血肉的軀殼了。而建立于粉絲影響力和粉絲社區導向之上的新型營銷手段早已出現,它可以通過真正的用戶關系,為企業創造出持續性的增長。 雖然評論說“傳統營銷已經沉默”,但也不能說這是絕對的。只是幾乎全部的品牌都在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很多產品也都擁有自己的粉絲。從這個角度來看,《哈佛商業評論》中的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 曾經有人如此描述商業的未來走向:未來的商業將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中,商家只要做好了服務,顧客必然會主動來找你。而有能力的商家,則可以將服務做成一種文化去感染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受到了“感染”,他們便會主動向朋友們分享和推薦你的產品。這便是未來商業中“文化商家”的原型,同時還是粉絲經濟的源頭。 小米手機所取得的成功就是粉絲經濟最好的說明。2012年,小米集團向外界宣布公司銷售額達到了126億元。一家剛成立不到四年的創業公司變身為百億元俱樂部會員,這完全就是創業公司中的奇跡。比126億元銷售額更讓人震驚的是小米擁有的500多萬“米粉”,正是數量如此龐大的米粉創造了小米的銷售奇跡。 利用互聯網,人人都有紅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粉絲。而在粉絲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質變,即圍繞粉絲互動完全能夠搭建出一個閉環營銷系統。 營銷在以前完全是一個系統化工程,要實現有效銷售必須要有廣告、渠道、客服和銷售以及公關等一系列專業手段進行協同。而現在卻只需要粉絲,如果你擁有足夠多的粉絲,那么全部工作都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運作過程甚至不需要太多人、幾個人就完全足夠。這一手段的背后推動力就是粉絲經濟。 在粉絲經濟時代,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擁有數量足夠龐大的粉絲,那么它必然可以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而粉絲越忠誠,產品的存活時間就越長,品牌的發展動力也就會越強。 互聯網商業模式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擁有龐大數量、投入時間較長、參與范圍足夠廣,參與深度足夠深的“粉絲”,同時這也是資本市場能夠對企業進行較高估值的基礎。 在粉絲經濟時代,任何產品的銷售額都由兩方面共同決定:粉絲數量和粉絲質量。 如今,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都已經體現出他們本身所擁有的粉絲價值,他們碎片化、娛樂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正在推動著媒介形態主動地進行演變。 體驗式微營銷劉秀光認為:粉絲經濟時代的營銷模式,應該汲取傳統營銷的優勢,對原有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著眼于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商家將顧客轉化為銷售者,以幾何式增長的速度培養企業的鐵桿粉絲和產品的忠實用戶,為企業和產品贏得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
2015-03-21查看詳情>>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 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 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 到最后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