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20查看詳情>> 目前小學生肥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需要廣大父母重視的問題。2014年1月13日,《北京晚報》報道:北京市2011至2012學年度全市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達到20.74%。2014年1月23日《勞動報》報道,上海中小學生的肥胖率為17.8%是國家均值的3倍。2014年1月8日《人民網—廣東頻道》的數據:廣州市中小學生(6-18歲)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加起來約占15% 很多父母可能知道肥胖對于孩子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危害,比如肥胖容易使孩子過早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呼吸異常、兒童期糖尿病等病癥。而且肥胖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肥胖對兒童心理的負面影響很大,許多兒童都把肥胖的同學視為不受歡迎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肥胖的形象往往與懶惰、丑陋、愚蠢等負面詞語聯系在一起,所以在學校里肥胖兒童經常處于社交孤立的狀態。在小學階段,與體重正常的同伴相比,肥胖兒童有著更多的情緒、社交和學習困難等問題,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會導致他們與人親密關系的降低和就業機會的減少。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出現肥胖問題呢?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肥胖是個嚴重的問題。美國心理學家杰弗里在2004年的研究中發現,只有25%的父母認為孩子的肥胖是個問題,而這25%的孩子中,又只有20%的孩子進行過某種形式的治療。實事上兒童期肥胖常常與父母的認識和家庭的飲食習慣有關,所以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從家庭環境著手,父母和子女一起改變飲食模式,并制定日常鍛煉計劃。 其次父母要避免不良的教養方式。比如當有些孩子情緒低落或不開心時,父母都會用好吃的食物或飯菜來緩解孩子的心情,用食物的滿足感來彌補孩子低落的情緒;而另外一些父母則對孩子過度控制飲食,經常監督孩子吃的東西,擔心他們體重增加,造成孩子得到機會就偷偷地暴飲暴食。這兩類父母都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學會調控飲食的數量,父母對孩子飲食的態度應該更為平衡,既避免把給予食物當作獎勵也要避免把剝奪食物變成懲罰。 最后避免孩子肥胖還需要注意控制他們看電視的時間。美國的一項研究對兒童的看電視情況從4歲到11歲進行了追蹤。結果發現,看電視越多的兒童,身體脂肪增加越多;每天看電視3小時以上的兒童比看電視少于1小時45分鐘的兒童多積聚40%的脂肪。因為看電視不僅減少了兒童身體活動的時間,而且電視廣告會鼓動孩子吃那些會增加脂肪的不健康的食品。特別是當孩子變得肥胖時,他們會更討厭運動,而更喜歡看電視、玩電腦等靜止的活動。
- 
                            2015-07-20查看詳情>> 2014年4月25日,深圳某中學初中學生小王在上課時沒有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受到了副班長小劉的嘲笑。下課之后,小王去找小劉理論時,兩人發生爭執,在扭打過程中,小王從口袋里掏出一把刀朝小劉的頭上、手上以及背上捅了好幾刀,這一切都是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發生的,幸虧同學和老師及時把小劉送到醫院搶救,才沒有生命危險。但事后從視頻監控看到整個過程,還是讓老師和家長們都心有余悸。 為什么初中生因為幾句口角就能向自己的同學揮刀相向呢?我們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情緒特點,初中生情緒情感最突出的特點是兩極性的表現,他們很容易動感情,而且情緒和情感反應都比較強烈,帶有明顯的兩極性,平時看上去溫和細膩的孩子可能會突然出現暴風雨式的憤怒。 與情緒特點類似,初中生的意志力也表現出矛盾的兩極性:積極和消極、認真和馬虎、努力和懶惰、守紀和散漫、果斷和猶豫等等都可能相互交替,頻繁轉換。這些特點都可能讓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做出讓父母和老師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過這個時期也正是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培養的關鍵期。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指出,初中特別是初二是中學階段品德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品質的可塑性較強,對孩子進行道德思想,特別是法律底線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而從初三開始,孩子的品質就開始轉向成熟化,可塑性會降低。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道德品質呢?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能夠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與孩子對話,避免簡單粗暴地處理孩子的問題。 其次,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道德的榜樣。家庭是對孩子教育的主要和關鍵的場所,父母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性品質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的示范是對孩子最好的道德品質教育。 另外,父母還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生活,提高孩子的修養。父母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平時需要多抽時間和孩子共同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比如打球、登山、參觀博物館和文化展覽等活動。 最后,父母還需要給孩子一些底線的教育。父母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設定一些絕對不能觸碰的底線,比如不能帶刀上學、不能參加不良的社會團伙、不能接觸毒品等。
- 
                            2015-07-20查看詳情>> 2014年3月20日,《揚子晚報》報道了一位父親酒后失手打死了13歲女兒的新聞。原來這位父親離婚之后自己帶著大女兒生活,平時里對女兒十分疼愛,但女兒糟糕的學習成績和懶散的學習態度卻成為他的心病。3月18日晚上,這位父親在酒后看到晚歸的女兒,就想教訓她一下,結果下手太重,女兒倒地不醒。雖然在醫院這位父親追悔莫及,幾次跪求醫生搶救,但醫生卻已經無力回天。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被父母打罵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他們基本上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肯定與孩子的努力程度不夠有關,自己對孩子的打罵無非是想讓孩子在學習上擁有更好的態度。但實際上孩子學習成績差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是否有學習興趣,基礎知識是否牢固,孩子是否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等因素都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 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采用體罰的教育模式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傷害。加拿大東安大略省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體罰可損害兒童的認知能力,對智力發育造成長遠的消極影響。體罰可導致大腦灰質減少,而灰質是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部分,對智力有重要意義。受到體罰的孩子攻擊性上升,在學校惹是生非也會拖累學業。 所以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真實原因,給予孩子切實的幫助。比如在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方面,父母應該避免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學習成績,更多地看到孩子自身的進步。成功就是發展,當孩子在學習上的每一點進步都伴隨著鼓勵和肯定,他們就更能擁有學習上的快樂體驗,這種成就感更能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興趣。
- 
                            2015-07-20查看詳情>> 孫云曉: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話,三個建議,我想這是最重要的。 第一句話,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第二句話,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 第三句話叫做: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第一句話,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要你管”,這是多么可怕的話。我說這句話是教育荒廢的宣言。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被忽略了,因為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人格的培養。 什么是人格的培養?什么是人格?我講的很具體,講五個指標。什么叫健康人格?五條:第一條自信;第二條友善,有愛心;第三條有責任感,對家庭、對自己、對他人有責任感;第四條善于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會管理;第五條有抗挫折能力,因為人生一定有挫折,要扛得住。有這五條的孩子,或者有三條,那個孩子就是人格健康,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讓你放心的。但是你想一想,倒過來說又讓你擔心了,如果有這五條:第一條自卑;第二條冷漠;第三條沒有責任心,油瓶倒了也不扶;第四條生活亂七八糟;第五條脆弱不堪,受不得挫折,受不得委屈。有這五條的孩子就麻煩了,有三條就夠難辦了。所以什么叫健康人格,什么叫不健康人格,重不重要? 我的觀點是,“對孩子以表揚為主”永遠是對的,它肯定符合教育規律。但是我要跟大家說一句不同的話,我認為“對孩子不能沒有批評”也永遠是對的。我的觀點是,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一句話,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今天大家是不是有一個感覺,今天的孩子受不了批評,我們做父母的不敢批評,不會批評。 我忠告天下父母,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倒霉的。你一聽真不吉利。我這個是大實話,什么意思呢?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能會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擊、挫折,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完全幸免。好了,有這樣的可能,你的孩子能不能受得起,如果你的孩子只能聽表揚,不能受批評,那你的孩子就是危險的。所以說,我們的孩子一定要進行抗挫折的訓練和教育。 現在國際社會創造培養一種什么?培養一種彈性的人。培養彈性的兒童,什么叫彈性?就是心理健康,像彈簧一樣,受到壓力給壓下去,過一會他自己回來了,有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路標,你一定要讓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行的。抽煙可以嗎?喝酒可以嗎?不可以。吸毒更不可以。必須得告訴他,有些事是不可以的。是不是啊?所以說,通過這樣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這是我忠告天下父母的第一句話,叫做: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現在我講第二句話,叫做: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開始,改變明天從改變今天開始。我講這個好的關系,關系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 孩子的表情寫滿了成長的密碼,你不要以為孩子每一天快樂的上學,快樂的放學,不一定,孩子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未知,每一天都可能發生你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你要多問、多聽。我說兒童教育的藝術首先就是傾聽的藝術有的父母聽孩子講一句話,就有一百句話等著孩子。孩子看見你這么能說,老是說他,他就不跟你說了。孩子只要不說話,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你說貓和兔子都這么聰明,你說孩子是什么?兒童是研究大人的專家。你可不要小看孩子。我們在全國調查發現,好多父母想不到,中小學生對父母最不滿意的是什么事?說話不算話。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帶孩子叫“哄孩子”,你到字典查一下,“哄”字后面是一個什么字,就是“騙”。孩子的事要和孩子商量。再小的事也要跟孩子商量。我們的法律規定,一切跟兒童有關的事情,都要跟孩子商量,當然要根據孩子的成熟程度適當的聽取孩子的意見。 現在我給大家講第三句話,非常關鍵的一句話: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一個著名的兒科教授跟我說,你對別人講話,一句話重復三遍就等于對別人的折磨。 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什么意思呢?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學習好。他需要的是幫助,不是嘮叨,嘮叨不能解決問題。 什么叫習慣呢?習慣是人的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語言,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一個人的動作70%以上都是習慣動作。習慣動作的形成他是神經系統的改變,是一天一天的形成的,很復雜的。 山東人有吃餃子的習慣,湖南人、湖北人有吃辣椒的習慣,這個習慣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你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習慣的培養。日本的教育家說得好,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父母的本事要用在孩子習慣的培養上。所以說,你教育孩子的秘訣就在于,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家庭教育最大的本領就是培養習慣。 今天我給大家講了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話。三句話是有關系的,你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健康人格,教育的條件是好的關系,教育的方法是培養習慣。這三句話您記住了,慢慢的去實踐,你會發現您就掌握了兒童教育的真諦。有好的條件,有好的方法去實現好的目標,培養健康人格,這就是兒童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我覺得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那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21世紀的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甚至要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不要說,“我來教育你,你好好聽”,其實比孩子更需要成長的是父母,因為你要教育他。今天的父母特別需要學習。 國際社會學界認為,好的家庭教育是三代人的互動。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10歲以前,對父母是一個崇拜的年齡,10歲以前是很好教育的,因為孩子把父母當英雄。但是10歲到20歲就進入一個輕視父母的年齡,20歲到30歲開始對父母有一點理解,30歲到40歲對父母有一些愛心,人到40歲以后,才能深刻理解父母,才會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 懲罰教育也好、批評教育也好,它不是打罵,更不是侮辱,而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它的方法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怎么做?我覺得剛才您提的問題非常好。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的承擔責任,這是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在這個問題當中,其實更普遍的方法,更多的方法,我給大家講一個這樣的問題,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要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對這個問題我作一個重要的補充。今天的教育的問題是對孩子的要求容易輕易滿足,甚至過度滿足,要什么給什么,要一個給兩個,馬上要馬上就給。這種教育是很糟糕的。這種教育的結果,大家發現沒發現,比我們小的時候,多了非常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是今天的孩子感覺不快樂,為什么不快樂?過度滿足的孩子就不快樂。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飽享剝奪理論,什么叫飽享剝奪理論?就是當你給他的東西超過他的需求的時候,他就不會感到快樂。我舉一個例子,孩子愛吃巧克力,給你一塊巧克力,好吃嗎?好吃。再給你一塊,好吃嗎?好吃。你給他五塊,他都說好吃。你看他那么愛吃,你給他一盒子,吃吧,二十塊,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脾氣很大,真討厭,怎么給我這么多巧克力,巧克力怎么這么難吃,我真痛苦!這就叫飽享剝奪。人需要一種期盼、等待,今后建議大家培養孩子習慣等待。比方說,學術的詞叫“延遲滿足”。孩子說:爸爸你給我什么東西吧。你說:這個東西現在只能給你一個,要再過10天,才能再給你另外一個。或者說:最近不能給你,現在咱們家經濟不太好,我們要到1個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時候才給你。讓孩子知道得到一個東西并不容易,我要等待。學會等待,學會克制,對小孩子非常重要。 你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理性一點,能夠克制一點的人,這是一個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讓他學會等待,延遲滿足,而不要過度滿足。 另外,懲罰孩子或批評孩子,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采取不同的方法,比方說對于幼兒,他和別人搶東西、打架,美國人的方法是把他們強行的分開,然后讓他在椅子上坐著,坐下不許動,你坐在這好好想你做得對不對。坐十分鐘,讓孩子在安全的條件下,隔離坐在那十分鐘,這就是對他的一種懲罰。當然年齡大了以后還可以用別的方法,但是不要打,不要罵,一定要讓他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樣多了之后,孩子會慢慢覺得我能負責任,我是有責任感的,碰到問題我知道該怎么解決,我通過承認錯誤、道歉,我能夠解決問題,他同樣會體驗到一種自信心,一種快樂,一種自我解決問題的快樂,這就是很重要的懲罰。有很多種方法。 對中學生來說,其實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是人生有目標,做事有計劃。可以多讀傳記,引導他有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內心的發動機。孩子有任何愿望都不要嘲笑他。他說想干這個干那個,你說:好啊。論證一下,怎么能實現他的目標,讓孩子懷著夢想生活,有夢想的人才有希望。第一個是一定要有目標。第二個就是做事有計劃,目標不是空的,要有計劃。他的孩子讀了《孟子》,我就說:讀懂《孟子》,受益終生。
- 
                            2015-07-20查看詳情>> 皮皮上小學六年級了,因為面臨著小升初,所以媽媽總擔心他的學習。有一天,媽媽發現皮皮手里竟握了兩只筆在寫作業,感覺很奇怪,上前一看才知道,原來老師讓抄寫兩遍單詞,他用兩只筆一起寫,一遍就能完成了。這種投機取巧的學習態度,讓媽媽很惱火,但皮皮面對媽媽的批評卻不屑一顧,并反駁說,其他同學也是如此,媽媽是在小題大做。媽媽很惱火不知道該怎么辦? 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領會學習的真正意義,而讓孩子誤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則孩子就缺乏自我學習的責任感。特別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智力發展迅速,可能著迷于耍心眼,加上是非辨別能力不夠,會認為學習上的投機取巧是一種能力的展現,特別是如果周圍人也有抄襲作業、作弊、偷懶等投機取巧的行為,就更容易盲從。 如何避免孩子在學習上投機取巧,父母可以參照以下建議: 1、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為了滿足自己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是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并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孩子對學習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和負責任的態度,是避免投機取巧的前提。 2、用平等尊重的態度指出孩子的問題。隨著孩子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開始出現,對父母和老師的教育開始反抗,如果用指責和命令的態度來對孩子進行批評指正,孩子不僅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反而會因為逆反心理而效果不佳。 3、與老師配合,杜絕投機取巧行為的產生。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學習上的投機取巧,要及時與學校老師溝通,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態度如何,并尋求老師的共同幫助,形成教育合力來解決孩子的問題。但與老師合作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同時言語和行為不要過激,避免讓孩子對父母和老師都產生不信任感。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