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發(fā)布日期:2015-03-03瀏覽:2551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過曾國藩:“我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字文正,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理學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識,保持頭腦清醒是曾國藩一生為官從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其謀略過人、堅韌不服輸?shù)木裼泻艽蟮年P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則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觀。
《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現(xiàn)在內(nèi)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xiàn)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曾國藩認為,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tài)度;才能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政海里、紛繁復雜的社會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nèi)心的執(zhí)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終常懷敬畏之心,堅守做人為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過。最終一路平步青云,大業(yè)輝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在當今社會錯綜復雜形勢下和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我們面對天地萬物、紛繁世事、黨紀國法,要像曾國藩那樣一定要裝著一個“怕”字。只有心懷敬畏才會牢記慎獨二字,才有危機感,才能知方圓、守規(guī)矩,踏踏實實干事、干干凈凈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線,忠于職守,鞠躬盡瘁。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