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28查看詳情>> 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非培訓行業的伙伴們一定覺得,做培訓的公司最起碼在“育”這個方面應該很有優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2012年秋季的某日,晚間接到某培訓公司的老板的電話,電話中的他甚是苦惱。我問為何,原來是因為最近新招聘的兩位員工的“揮了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這兩位員工是老板經過精挑細選并且親自面試留下來的。話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是求才若渴,可是招聘的時候遇到特別中意的也是個不容易的事兒。這兩個員工雖然不是特別出色,但老板還是期望能夠大力培養,將來可以培養成骨干。剛入職,老板就聯系了上海的培訓,為他們安排了一個月的封閉式的學習,從學習內容到食宿安排,都一一準備并全程公司付費。話說在上海這個地界,一個月光住宿吃飯的成本也不是個小數目,一個小規模的公司,付出這樣的時間成本和財力、精力,來培養新員工,可見老板是真愛才有加。然而,一個月過后,兩人雙雙提出了辭職。老板傷心的把QQ簽名都改成了“我本江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種事情,放在哪個老板身上,恐怕也是“很受傷,啊,很受傷”…… 可是,為何老板如此用心,“人才”們卻離他而去了呢? 出現這種問題,雖然對于現在企業都苦惱的90后員工的某些特點有關,可是,也并非是不可避免的。所謂選用預留,首先得把好“招聘關”。如果選的人不對,后期不僅要耗費巨大的培訓成本,還不見的能取得好的效果。更何況,做久了HR的人都有感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被培訓的。雖然是培訓從業者,但這的確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企業選人,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合適”!為何不是“優秀”呢?不是優秀的員工就一定適合。 比如,前段時間替一個做HR咨詢的公司進行招聘,公司規模不大,業績很好。老板希望能有人幫忙做一些基本的行政及助理的工作,想招聘一名“總經理助理”。具體工作大概包括兩類:一類是總經理的行程安排,如幫忙買機票、處理和打印文件、簡單的文案工作;一類是比如公司組織活動、采購辦公用品等。像這個崗位,雖然Title很洋氣是總經理助理,但工作的內容屬于基礎類別,且薪酬并不具備大的競爭力,幾年內暫且沒有上升空間。來面試的人很多,其中一位女孩子,無論從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同崗位工作經歷,以及個人形象上,都遠遠超過了公司的要求,面試中表現出的積極主動、以及較為強烈的成就動機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老板甚至一度就想在初試的時候拍板。雖然她的薪酬期望比招聘預算高一點,但覺得值得這個薪酬。這樣的人可以用么? 從用人的角度講,并非這樣優秀的人才不好,可是,根據崗位的性質、公司的發展規劃、崗位的發展通道等等各方面,這種遠超過要求的人員往往很難做的下去。即使加入了公司,做的也非常好,可在未來一定的時間內無法提供對方需求的東西,最終也只能忍痛割愛。不僅公司要面臨重新招聘的成本,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這位面試者的不負責任。這就叫做“不合適”。 所以,所謂用人,關鍵是選擇合適的人,這種合適,包括從硬性的工作技能,到軟性的與公司文化與價值觀的匹配與融合。我們如果忽略這兩個當中的某一項,都很難達到好的效果,總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 
                            2015-07-28查看詳情>> “關鍵時刻”對中國企業的意義: 要求基層員工如何做,高層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 重要的是創造一種好的環境,使員工不僅樂于接受職責,而且樂于執行; 領導者與經理人必須給予員工適當的指導,而不是只曉得懲罰; 在“關鍵時刻”,誰都無權干涉一線員工的行動; 公司內部必須做到真正的授權; 企業領導者應該扮演傾聽者、溝通者與教育者的角色; 在分權、顧客導向的公司里,優秀的領導者,應花更多的時間在溝通上; 每個人都需要獲得回報; 只有當員工真正了解公司的遠景,才會出現人人忠于工作崗位的情景。 “書摘”~~~~~~~~~~~~~~~~~~~~~~~~~~~~~~~~~~~~~~~~~~~~~~~~~~~~~~~~~~~~~~~~ 《關鍵時刻MOT》一書的內容,源于我在北歐航空公司(SAS)任CEO期間的工作實踐。SAS一貫以技術先進著稱,同時也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運營能力。1946年成立以來,公司一直在國家管制的市場氛圍中運營,因此最初并未將多少精力放在發展商業水平與建立服務口碑之上。不少客戶對這種官僚作風深感不滿,卻又無從選擇,畢竟當時的市場競爭極為有限。 后來,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理念:“以前,我們駕馭飛機;現在,要學會駕馭乘客。”就這樣,不足兩年時間,我們便創建了一家完全由市場驅動的航空公司。新的航空公司很快就得到了多方贊譽,同時也因其卓越的服務而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如今,它已經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航空公司之一。 我們設定了戰略基準——“讓SAS成為商務旅客最好的選擇”,并提出“將100個服務項目的水平同時提高1%,而不是僅僅將一個服務項目的水平提高100%”的工作目標。也就是說,要使所有服務項目都維持在高標準的水平上。 公司將內部信息渠道全部打開,著重培養一線員工對目標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因為他們才是在關鍵時刻與客戶接觸的公司代表。 一時間,SAS的成功轉型成為公眾談論的焦點,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都漸漸成為歷史。 我曾經在5家公司擔任過領導職位,每一次都面臨著危機,但最終都扭虧為盈。這本書的基本觀點對北歐航空公司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經驗告訴我,它也將對中國產生同樣的功效。當今世界,競爭日益加劇,這一基本觀點無疑將變得更加重要。 我期待中國讀者閱讀我的故事,分享我的經驗。如果這本書能夠產生激勵人們提高商業水平的作用,我亦將甚感欣慰。 詹·卡爾松寫于斯德哥爾摩2006年3月15日
- 
                            2015-07-28查看詳情>> 前不久,應朋友的邀請,參加了一場培訓師的試課課程。這是一次以商場競爭為主題體驗式的內訓。如約而至,來到培訓場地。 進入場地,已接近開始時間,發現投影儀已經打開了。我看到熟悉的面孔,跟朋友們打招呼聊天。幾近開始時間,找座位坐下。 然而接下來的時間實在是讓人難熬。由于職業以及職業習慣,總是會觀察下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學員在場的感知如何等等。 開場兩分鐘,在問好與互動后老師開始用翻頁器翻動PPT的展示,噩夢就開始了。連續按了幾次,未見PPT有反應,轉而用電腦進行操作。無法接受的是,這樣的情況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連續出現多次,老師覺得尷尬用麥克風詢問“這是電腦的問題還是翻頁器的問題?”。 在學員剛被帶入學習氛圍的時候,出現這種問題,學員的思路一次次的被打斷,甚至開始左右聊起天來。 PPT內容不熟悉,可能是對課程內容了解程度不夠,可以不斷學習來改進;項目穿插安排不合理,沒有關系,可以進行不斷的嘗試來使其更加符合學員情況;然而,若是因為沒有進行課前的設備測試而產生的問題,是否應該反思對于此次培訓的重視以及職業態度呢? 作為一名培訓師,要想實施一次順利完滿的培訓,要考慮多種方面。如學員情況、企業需求、課程架構、實施方式等。太多人羨慕這個職業的光鮮,卻不知任何的光鮮背后都是多年的沉淀積累和付出。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然而,一場順利且有效的培訓,遠不止內容準備那樣簡單。最重要的莫過于“課前準備”!這不僅僅包括課程內容和授課形式本身,同時也是對于設備的檢測和試用。所有的一切,都是培訓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無論之前對場地了解程度如何,在每一次實施前,都務必要對環境、所有設備、學員講義等可能影響到“學員感知”的事務進行課前檢查,這才是真正的“對結果負責”! 有準備比什么都重要。請珍惜每一次出場的機會!
- 
                            2015-07-28查看詳情>> 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秦瑛老師,看你微信簽名的是企業學習項目設計者,到底什么是企業學習項目設計呢”? 簡單點兒說,就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需要,從結果出發,為促進績效達成或文化推進而進行的學習的系統化、項目化的方案設計。 會講課的人不少,做企業培訓管理的人也不少,了解培訓機構運作的人也不少。然而,能將這三者相結合,融會貫通,從而為企業提供三位一體服務的人屈指可數。因為,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企業的“學習”這件事情,進行「戰略化思考」、「系統化落地」、「工具化實施」。 將企業培訓上升到學習項目設計的人卻少之又少。 大多數培訓老師的出發點是上好課即可;大多數培訓管理者的出發點是選擇好課程、匹配好老師;而大多數培訓機構的出發點是提供師資和課程與企業需求相匹配。這就讓企業培訓陷入一個空洞,那就是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將三者有機結合,以提升企業學員的能力為基本需求,以提高企業學習系統的把控為終極目標的有效方案。 企業學習項目的設置須要以深入了解企業的員工情況、業務發展、戰略規劃、企業文化等等一些列的情況掌握為基礎,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制定的「階段性」「遞進性」「系統性」 「流程性」和的學習組織,這個過程中包含「一系列」的促進學習效果的「動作」。它有章可循,卻又是量身定制。 案例: 比如去年在為某投資公司做的管理咨詢中,企業老板倡導傳統文化,希望員工能學習傳統文化,于是讓大家學習弟子規。企業的動作行為是“發給員工每人一本《弟子規》書籍并要求學習”。然而,這個行為能否起到期望的結果嗎?實際情況是,大家會翻翻看,而且是在能想起來的時候。于是企業做了第二個動作“要求全體員工背誦”。這個動作能達到結果嗎?實際情況是,大家的確開始背誦,但也僅僅是背誦而已,而且還不情愿。對于這群80-85后的年輕員工,心理感受一定不那么愉悅,除少數幾位管理者帶頭,大多數不僅進展緩慢,而且更不喜歡做。 于是,結合這種情況以目標導向,與企業溝通后決定組織內部的“弟子規及禮儀大賽”(之前上過《商務禮儀》的課程),設計大賽的內容、形式、環節、流程以及結果應用。這個動作在企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將榮譽感、學習內容、企業文化、員工個性及喜歡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有效結合,企業上下各層開始自動自發進行弟子規的學習,同時開始回顧之前禮儀課程的學習內容。之后的大賽,不僅達成了企業老板期望的學習結果,推動傳統文化在內部的融入,還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也有效的激發了團隊榮譽感。大賽中,員工的在某環節的展現可謂精彩異常,大大超過之前的預期。 當然,或許你以為這樣就算是學習項目設計了。但是,它其實只是學習項目設計當中一個小活動而已。大到流程設計、小到通知發布,都需要系統的思考。不僅如此,還通過該學習項目設計,鍛煉了新入職的行政部員工;發掘了內容員工潛在的創造力;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 學習項目的設計,絕不是簡單的一個活動、一個比賽,它需要在根據企業情況的深入了解、精準判斷之后才能做出。它是環環相扣、處處聯動的系統工程。 無論是企業培訓管理領域,還是培訓行業,在未來,一定是學習項目設計的發展之路!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