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增長點很清晰
發布日期:2015-03-04瀏覽:3179
看全部報告點擊麒麟風險網,或微信訂閱公共號:麒麟財經資訊
旁白:二季度“微刺激”幾幅小藥吞服下肚,中國經濟立即臉上有血色了:
6月份匯豐PMI初值回歸50榮枯線之上
6月23日消息,中國6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為50.8,創7個月新高,預期49.7,前值49.4。這也是6個月來首次站上榮枯線,其中新訂單指數升至51.8,創15個月來最高水平。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分析稱,匯豐6月制造業PMI初值回升至50.8,為今年以來最高。經濟總體面好轉,國內和海外需求指標本月都在擴張領域。去庫存加快,同時就業市場也顯出啟穩跡象。本月的數據進一步證實經濟在微刺激政策下開始回暖。
旁白:匯豐PMI的樣本,都是中小企業,算不得中國經濟主流,但多少也能反映一些問題,基本上匯豐數據要是不難看,整體上經濟形勢不會太慘。要知道這是在房地產銷售投資急劇下滑的情況下出現的經濟維穩,含金量非常高。中國經濟現在究竟哪里很強大呢?看數據太枯燥,同志們不妨直接看現象:
退休高官最愛能源、金融領域發揮余熱
退休高官到企業“再就業”的話題又被關注了。這一次抓住公眾眼球的,是吉林省三名副省級官員,他們分別是吉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務副省長田學仁,吉林省原副省長牛海軍和吉林省原副省長矯正中。這3人是在《中國經濟周刊》6月16日的報道中,被點名的。3人退休后“再就業”的職場,分別是吉林銀行、東北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股份有限公司、東北證券,均屬金融領域,他們在其中都任董事長一職。如今,田學仁因個人嚴重違法違紀已被處理,另2人也均已辭去在企業兼任的職務。早在今年4月,人民網的一則報道就引發過公眾對“退休高官去企業任職”的熱議。報道根據同花順金融數據終端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4月21日,在市值排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41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獨立董事。中國青年報記者對這41名退休高官“再就業”的去向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大多是在金融、能源領域。其中,分布于金融領域的最多,有15位;能源領域有10位。
旁白:今年初國內外人力資源公司或獵頭機構,都發現今年中國招聘最火熱的部門,只有兩個:銀行和互聯網。所以你基本可以確定今年中國經濟最有增長潛力的,也就這兩個部門,現在看來,還要加上一個部門:能源。退休高官都是老家伙,估計玩個智能手機都很吃力,讓他們到血腥廝殺的互聯網企業,當然不可能,但金融與能源領域卻是新舊體制交替,對于人脈資源估值最高,同時關系套現也最豐厚的領域。這說明金融與能源領域很有搞頭,下面的資訊就有意思了:
中海油放開下游
中海油銷售江蘇有限公司與江蘇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泰富)近日在北京簽署《加油站合作經營管理合同》,標志著中海油銷售公司正式面向社會開展中國海油加油站特許經營。中國海油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官網6月20日消息顯示,上述雙方簽署合同,中油泰富將旗下9座加油站納為中國海油特許經營加油站,這一數量已經接近在國內擁有加油站數量最多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的特許經營店數量。對此,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海油放開加油站的特許經營權,意味著其在油品銷售終端上進一步發力。對于中海油來說,這更易于與民營企業雙贏,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
旁白:早先進軍石油行業的民營資本,現在基本成了先烈。現在大領導再次打破行業準入門檻,讓各路資本進來一起發財。但你別認為這筆財真是那么好發的,要想混下去,你得有人,確切說,得讓一些內部人跟著一起發財,你才能混下去,否則后面死路一條。所以明白了吧?退休高官跑到能源領域做掮客,是多么有前途的職業啊。那么金融領域呢?看看下面資訊:
6月30日前或有一輪定向降準
自6月16日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四家A股上市銀行“出乎意料”地入圍定向降準范圍之后,一些未獲首批定向降準的銀行正在積極爭取。在上周五(6月20日)召開的南京銀行2013年股東大會上,針對有投資者關于南京銀行未獲得央行定向降準的問題,該行行長胡升榮表示,目前已跟央行總行貨幣政策司積極溝通,定向降準的政策是連續的,接下來達到要求也可以降準,“爭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央行要求的水平,申請降準。”“目前,央行給我們的答復就是,到6月30日達到規定的標準,下半年就給予降準。”據某上市銀行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現在不少銀行都在和央行溝通爭取,什么時候符合央行規定的標準,什么時候就可以獲批降準。
旁白:定向降準這回事,完全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的行政藝術。至于“靈活性”到什么程度,那是用兵之妙,完全存乎大領導一心了。怎么揣摩出大領導的心思,那自然是退休高官最懂行情。從定向降準這個政策小切片,就可以看出金融領域對于人脈關系的依賴程度。尤其是這些所謂的商業銀行,目前還都是官督商辦模式,情況更是如此。這事,別說中國,就是美國,華爾街也一直熱衷給退休高官們豐厚回報,目的不也是拼關系嘛。不過中國跟美國不同的是是,現在是金融大飛躍的時候,你稍微用點力氣,那產出簡直和投入不成比例,看看下面資訊:
中資銀行國際借貸資本規模創歷史記錄
中資銀行正向國際債券投資者借入創紀錄規模的資金,在嚴格的資本金新規實施之前,鞏固它們的資產負債表狀況。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內地金融機構在境外信貸市場借款已逾140億美元,遠超之前的全年紀錄——2013年的90億美元。利用全球債券投資者的資金,是中國銀行業提高資本充足率、推動投資者群體多樣化、改善境外業務資產負債表狀況的一部分舉措。近期許多債券交易由境外分支機構完成,例如中國工商銀行(ICBC)在香港的子公司發行了亞洲首只符合《巴塞爾協議III》(BaselIII)規則的債券。“《巴塞爾協議III》正促使銀行提高資本金水平,評估資本構成的最優方案,這有望成為離岸發債增加的催化劑,”匯豐銀行(HSBC)資本解決方案全球主管尼克?達納尼)表示。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為國內銀行設臵了緊湊的時間表,它們需滿足《巴塞爾協議III》關于資本金的新要求。到2018年,大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必須不低于9.5%,而較小的銀行要求略低。巴克萊(Barclays)估計,為了達標,內地銀行必須在未來幾年募資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00億美元)。安石投資管理公司研究主管簡?德恩表示,債務發售趨勢反映出中國對其銀行體系的“謹慎”策略。“中國不希望它的銀行體系陷入西方銀行體系那樣的處境,”他表示,“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有可能發行更多資本,積累準備金。”隨著金融危機后更嚴格的監管法規實施,全球各地的銀行采取行動,鞏固它們的資產負債表。比起西方銀行,中資銀行募集新資金的途徑更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國內對配股發行的規定。這些規定禁止銀行以低于賬面價值的價格發售新股。由于中國幾乎所有銀行的股價均低于賬面價值,股市融資的大門實際上已經對它們關閉。今年,銀行還被允許發行優先股(初期僅面向國內股東),以增加融資。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宣布計劃發行優先股,募集最高達到290億美元的資金,而其他大銀行預計將緊隨二者的腳步。里昂證券(CLSA)的數據顯示,以全球標準衡量,中國大部分銀行似乎擁有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四大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均在9.5%以上。
每日綜述:反常即為妖,在地產銷售與投資急劇下滑的六月份,PMI指數居然回到50以上!如果是官方數據,你還可以說這是統計局同志們的功勞,但這是外資投行統計結果,有水分的可能性不大。我們都知道,二季度李克強搞“微刺激”,主要抓手就是積極財政項目,但這見效未免太快了吧?答案,可能在于中國經濟其他領域的擴張,多少抵消了地產行業衰退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銀行業資本規模急劇擴張,使得短期內任何擔憂中國金融危機的分析人士都可以消停一陣子。當然,這僅僅是分析結果,萬事皆有可能,中國經濟什么都可以發生,如果崩盤也不要驚奇,因為烏鴉嘴謝國忠先生現在看多中國經濟了……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