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課程更多
                                        - 
                            2015-03-05...查看詳情>>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有兩種定義,同樣,對無產階級也有兩種定義。從生產關系看,沒有生產資料只有勞動力的,即屬于無產階級。更進一步,失業者是勞動力的后備軍,因此也是無產階級。按照此定義,則古代中國的佃農、雇農和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的所謂流民(即失業者),都屬于無產階級。所以,中國古代的農民革命即無產階級革命。 另一個定義是從生產力方面看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只能產生于現代工業。相應地,也只有在現代工業條件下,才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分。資產階級無法支配現代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只有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才能支配現代生產力,生產資料公有化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所以,無產階級革命代表著新的生產力突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順此邏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認為,古代中國的農民革命代表著舊的生產力,是舊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只能完成王朝更替、歷史循環。 這兩種定義對革命的動力、時機、方式、結果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按照前一種定義,革命的動力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階級分化達到極點時,該社會就將爆發革命。革命的方式是形成革命組織,團結一切革命力量,推翻反革命政權。革命的結果則取決于領導集團的思想。當領導集團是陳勝、吳廣時,革命將只能完成王朝更替。當領導集團是毛澤東式的理想主義者時,革命政權就可能成為人民政權,就有可能使社會財富分配傾向于勞動者,并且使勞動者聯合起來,興修水利,建設工廠(如果有現代工業),改進技術,還有可能使舊社會遺留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觀得到重大改變。但是,當然,如果領導集團中毛澤東少,而陳勝、吳廣多,則經過一段時間后,社會仍將恢復王朝時代。 按照后一種定義,革命的動力來自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還可以發展時,哪怕剝削、壓迫多么深重,都不可能產生革命,也不應該革命——因為會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革命的時機是舊生產關系容納不下新生產力的發展。革命的方式是無產階級的自發運動,奪取工廠、政權,不需要結構分明的革命組織,也不需要長期的革命斗爭,甚至不需要斗爭策略。革命的結果則是無產階級對內民主、對敵專政,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計劃經濟,社會財富的極大涌流,共產主義的實現。 一個多世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表明,從生產力出發的革命定義有極大的問題。首先,它削弱了革命的人道性、正義性,把自由、平等、人權的話語權拱手讓給了資產階級;并且,賦予生產力發展以過高的地位,埋下了修正主義的種子。其次,它剝奪了革命的主動性和自發性。既然生產關系是否能夠容納生產力發展是判斷革命的時機的關鍵,廣大受剝削壓迫深重的無產者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該革命,什么時候該忍受。誰來判斷這個時機呢?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他們圍繞著一系列問題展開無休無止的辯論,例如什么是生產關系,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時候兩者沖突到不可調和,俄國是不是資本主義,中國是不是資本主義,該是先幫助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等待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壯大以后再革命(即二次革命論),還是直接動員農民推翻封建統治搞社會主義。革命歷史表明,無論在德國、俄國、中國、還是北朝鮮,這種辯論客觀上不是使革命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推動歷史進程,而是成為百無一用的空談家,成為吸納社會反抗能量的黑洞。在革命成功后,這種空談家也并不能夠幫助改造舊世界、建設新社會,而是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強調生產力的發展,忽視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改造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掩蓋新的階級分化傾向,從而幫助資本主義復辟。第三,它使革命者忽視資產階級的內部矛盾和無產階級的內部矛盾,既不注意對資產階級的分化瓦解,不注重形成統一戰線;也不注意無產階級自身的分化可能,不注意價值觀改造。它想像了一場自發的、無組織的、無領導的革命,把資產階級的危機直接當成了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到來。這既無助于革命成功,更不會注意到革命成功后社會重新階級化的可能。第四,正是由于忽視價值觀轉變的復雜性,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就可能轉化為官僚專政、權力私有制和權力斗爭的溫床,從而使社會化大生產的潛力被極大抑制。 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失敗后,強調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這是因為沒有遵循馬克思揭示的歷史規律,在落后的、封建的農業社會的基礎上搞了社會主義革命,是革命的早產兒,因此注定要失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失敗。按照他們的邏輯,只有工業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革命才是能夠持續的。或者說,只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后,發生全球規模的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才是成熟的、夠格的、可以持續的。如果他們的邏輯成立,則革命就將變得遙遙無期,世界各國深受壓迫和剝削的人民就只能逆來順受了。即使如此,革命是否需要領導,資產階級是否會自動交出統治權,革命后的政權是否會變質,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可見,從生產力出發的無產階級定義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邏輯,更不符合無產階級利益的需要。 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制度,與具體的生產技術或生產力沒有關系。不但可以有工業資本主義,還可以有農業資本主義;不但可以有工業無產階級,還有可以農業無產階級。相應地,如果資本主義有一天能夠消失,它絕不會是生產力發展的自動產物,而是尖銳、復雜、長期的、有組織的階級斗爭的產物,是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戰勝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產物。 因此,古代中國農民起義的失敗,并非是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而是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牢固地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相應地,如果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變,哪怕發生在最先進的工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哪怕全球同時發生無產階級革命,也只能是改朝換代、歷史循環。 六、 封建社會之說從何而來? 如果說,中國古代在經濟上是市場經濟,在各王朝的中后期甚至是大資產階級群體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那么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一說從何而來? 封建者,“封國土,建諸侯”也。西周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每一個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有完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有自己的軍隊和臣僚,還有可世襲領地。有的諸侯統治有方,開疆拓土,貿易有無,人丁興旺,逐漸成為一方霸主;有的諸侯內廷分裂動蕩,外廷爭權奪利,公卿勢力坐大,統治無能,逐漸依附、衰落,成為蠶食、鯨吞和瓜分的對象。如此數百年后,西周王室逐漸喪失中央權威,中原大地諸侯爭霸,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封建、置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交通、文字等,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百代都行秦政制”,“封土建國”的時代從此就一去不復返了。 如果說什么是真正的歷史趨勢、歷史規律的話,從孤立、分散到聯系密切,從小國寡民到大國眾民,從承包制到直線職能制,從邦聯到聯邦,從弱聯邦到強聯邦,從封土建國到中央集權,一句話,從混沌到有序,倒是一個真正的、適用于古今中外各類組織的共同歷史趨勢。歐洲各國內部的廢封建、置郡縣過程大約完成于18世紀和19世紀,相當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管仲改革。內部整合一經完成,便為對外征戰稱霸奠定了基礎:先是拿破侖橫掃歐洲大陸,接著是俾斯麥德國征服法國,時隔不久,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相當于中國的戰國時期。二戰結束后,歐洲各國開始合縱進程,先是煤鋼共同體,后是歐共體,再是歐盟,直到目前出現歐洲憲法框架,統一歐洲貨幣。美國則想方設法破壞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用英國牽制法、德,用新出現的東歐諸國牽制西歐大國,讓法、德兩國相互猜疑,令人想起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連橫戰略。 可見,把秦以后的中國當成是18世紀以前歐洲那樣的封建社會,恐怕是很難有解釋力的。對此,中外歷史學家多數還是有共識的。那么,為什么還把封建社會的帽子扣到中央集權制的中國古代社會頭上呢?
                         講師授課見證
                         更多 
                    
                                             
                            對不起,該講師暫未上傳講師授課見證
 
                
 
             20000/天
20000/天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