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怡彤職場專業文章《做自己的英雄》刊登于《才富》
發布日期:2015-03-09瀏覽:2893
施怡彤職場專業文章《做自己的英雄》刊登于《才富》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3-09-11 17:16:27)轉載▼
標簽: 施怡彤 才富 職場英雄 無知少女 奧巴馬 分類: 幸福速報
“癡迷于虛幻的“職場英雄”只能令人迷失,摒棄被救贖的心態,在最真實的自我的帶領下,不斷以理想自我作為目標挖掘自身的力量,也許你就是下一個職場英雄!”——《才富》第83期(2013年第4期)64——65頁,作者:施怡彤。
“奧巴馬”的名字總是不自覺地映入世人的眼簾: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口才了得支持者眾多??v觀奧巴馬的支持者,施怡彤老師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群體,并稱之為“無知少女”,結合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在《才富》的7、8月刊推出《做自己的英雄》一文,讓各位讀者(尤其是企業HR)全面認識身邊的“無知少女”與“職場英雄”。原文如下:
【事件報道】施怡彤職場專業文章《做自己的英雄》刊登于《才富》
做自己的英雄!
施怡彤(應用心理學博士)
【時事引子】
解讀奧巴馬背后的“無知少女”
2008年,奧巴馬成為美國史上的第一位黑人總統,他的成功競選已讓世界為之一振,4年后,他的連任已不再讓世人稱奇,因為他的領導能力與執政魅力早已有目共睹。縱觀奧巴馬的支持者,我們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群體,我們稱之為“無知少女”。
所謂“無知少女”,“無”代表美國社會中的無產階層,即無產者、窮人;“知”代表自認站在道德高地、要替窮人說話的知識分子;“少”代表為未來藍圖熱血沸騰的“少不更事”的年輕人、相當一大批渴望得到同情的“少數族裔”;“女”則是容易感性化的女性群體。奧巴馬幾年前描繪美國的藍圖,如今卻支離破碎地擺在世人面前,承諾未能兌現,“無知少女”卻依舊“癡心不改”。奧巴馬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奧巴馬的“救贖”。
【職場解讀】
職場集體潛意識:尋找職場英雄救贖
在職場中,也同樣存在這樣一群“無怨無悔”的“無知少女”,他們或者是剛步入職場的毫無經驗的職場新人,或者是任勞任怨卻被剝奪成果、得不到認可的職場被剝削者,或者是職場人際不良的孤獨者,或者是被貼上性別標簽的女性群體。
他們也擁有自己的職場“奧巴馬”。他們大談職場成功人士如何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對其所行所思推崇備至,卻未能學習一招半式將自己從職場危機中拯救出來,令人不得不深思其心理層次背后的根源何在?
觀“無知少女”們的對成功人士的如癡如狂,這或許源于他們集體潛意識中對英雄人物的憧憬。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的人格模型理論的重要部分,該理論認為,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存在著許多由經驗(祖先的、個人的經驗)凝練而成的集體形象的匯總,稱為原型,客觀自然界中與集體潛意識原型相符合的對象,更容易引起人們對其的認同。
人類對現狀無能為力時,通常期待救世主的登場,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原型根植于人類集體潛意識中,時不時跑出來尋找個體意識層面的“英雄”。
工作、人際、家庭的重重矛盾將職場的“無知少女”推到了職場弱勢的位置,對現狀的無能為力激起了他們對救苦救難的英雄的渴求。在他們心中,職場英雄在工作、生活中均能如魚得水,對職場、家庭、人際的各種問題游刃有余,職場“無知少女”們所面臨的困難在他面前都是小菜一碟。當現實中的“成功人士”與職場英雄原型完美匹配時,職場“無知少女”被拯救的希望出現了。
“認同”是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機制的一種,它是指人們無意識中取他人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借以排解焦慮與適應的一種防御手段。當職場危機紛至沓來,通過對職場英雄的“認同”,幻想職場英雄應對危機的颯爽英姿,“無知少女”的憂慮得到暫時的排解。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何嘗不是“無知少女”對救贖的期待,他們希望職場中的成功人士將危機一掃而光,掃除職場陋習,為受苦受難者伸張正義。
實際上,對職場英雄的憧憬,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被救贖的集體潛意識。
摒棄職場救贖心態,成為自己的英雄
職場英雄,或者說“幻想英雄”能否搭救水深火熱中的“無知少女”呢?答案是“no”,這就如同海市蜃樓并不能解救沙漠中瀕死的旅人,因為它只是虛無的幻覺,即使它給過你一瞬間的心靈慰藉。幻想英雄只是人們“被救贖”的集體潛意識在意識層面上的投射,它給人們一個逃避現實的空間,卻不能給予改變現實的力量,反而成為禁錮人們的牢籠。“無知少女”寄希望于虛幻,等待救贖,結果只能遙遙無期。當幻想已經破滅,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營造積極的自我期待是拯救自我的第一步。
“皮格瑪利翁效應”表明,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期待的影響,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積極的期望能夠促使人們進步更快,發展更好,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救贖心態下的職場“無知少女”正是“皮格瑪利翁效應”下的一個縮影。等待救贖,恰恰說明了對自我力量的消極認知。
“幻想英雄”的存在,表明每個人心中都居住著一個理想的自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自信滿懷的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將理想自我作為奮斗的目標,以它為引導,進而不斷地進行自我改變、提升;職場“無知少女”卻由于對自身力量的否定,反而著眼外界,漫無邊際地尋找理想自我的寄托,忽視自我的優勢。所以,職場“無知少女”們,你們何不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多留意自己日常的工作狀態與工作表現,給自己營造積極的自我期待呢?
當外界無所借力,依靠自我才是最佳之道。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力量的寶庫,正如李白詩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其中,性格力量就是推動個體不斷進步的動力之一。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對性格的力量進行了多年研究,他發現,人類身上蘊含著許多種良好性格特質,例如善良、對美的欣賞、創造力、幽默等等,而每個人身上都明顯地存在著一種或幾種標志性的良好性格特質,它代表了一個“真正的我”。
對“真正的我”的認可,或者說對標志性的性格力量的使用,能夠使人興奮、精力十足,甚至能促使人不斷地學習新的方法來發揮這種力量。換言之,標志性的性格力量的使用,實質上是一個個體創造內在動機、主動自我修煉的過程,它對成就感、幸福感都具有長遠的積極效應。發揮你的性格力量,選擇及轉化你的工作,這樣,每位“無知少女”都能成為“職場英雄”,方式如下:
1、找出自己的標志性的性格力量
2、選擇可以每天讓自己使用到這些性格力量的工作
3、轉化自己目前的工作,使自己的性格力量更能發揮出來
癡迷于虛幻的“職場英雄”只能令人迷失,摒棄被救贖的心態,在最真實的自我的帶領下,不斷以理想自我作為目標挖掘自身的力量,也許你就是下一個職場英雄!
標簽: 施怡彤 才富 職場英雄 無知少女 奧巴馬 分類: 幸福速報
“癡迷于虛幻的“職場英雄”只能令人迷失,摒棄被救贖的心態,在最真實的自我的帶領下,不斷以理想自我作為目標挖掘自身的力量,也許你就是下一個職場英雄!”——《才富》第83期(2013年第4期)64——65頁,作者:施怡彤。
“奧巴馬”的名字總是不自覺地映入世人的眼簾: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口才了得支持者眾多??v觀奧巴馬的支持者,施怡彤老師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群體,并稱之為“無知少女”,結合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在《才富》的7、8月刊推出《做自己的英雄》一文,讓各位讀者(尤其是企業HR)全面認識身邊的“無知少女”與“職場英雄”。原文如下:
【事件報道】施怡彤職場專業文章《做自己的英雄》刊登于《才富》
做自己的英雄!
施怡彤(應用心理學博士)
【時事引子】
解讀奧巴馬背后的“無知少女”
2008年,奧巴馬成為美國史上的第一位黑人總統,他的成功競選已讓世界為之一振,4年后,他的連任已不再讓世人稱奇,因為他的領導能力與執政魅力早已有目共睹。縱觀奧巴馬的支持者,我們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群體,我們稱之為“無知少女”。
所謂“無知少女”,“無”代表美國社會中的無產階層,即無產者、窮人;“知”代表自認站在道德高地、要替窮人說話的知識分子;“少”代表為未來藍圖熱血沸騰的“少不更事”的年輕人、相當一大批渴望得到同情的“少數族裔”;“女”則是容易感性化的女性群體。奧巴馬幾年前描繪美國的藍圖,如今卻支離破碎地擺在世人面前,承諾未能兌現,“無知少女”卻依舊“癡心不改”。奧巴馬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奧巴馬的“救贖”。
【職場解讀】
職場集體潛意識:尋找職場英雄救贖
在職場中,也同樣存在這樣一群“無怨無悔”的“無知少女”,他們或者是剛步入職場的毫無經驗的職場新人,或者是任勞任怨卻被剝奪成果、得不到認可的職場被剝削者,或者是職場人際不良的孤獨者,或者是被貼上性別標簽的女性群體。
他們也擁有自己的職場“奧巴馬”。他們大談職場成功人士如何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對其所行所思推崇備至,卻未能學習一招半式將自己從職場危機中拯救出來,令人不得不深思其心理層次背后的根源何在?
觀“無知少女”們的對成功人士的如癡如狂,這或許源于他們集體潛意識中對英雄人物的憧憬。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的人格模型理論的重要部分,該理論認為,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存在著許多由經驗(祖先的、個人的經驗)凝練而成的集體形象的匯總,稱為原型,客觀自然界中與集體潛意識原型相符合的對象,更容易引起人們對其的認同。
人類對現狀無能為力時,通常期待救世主的登場,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原型根植于人類集體潛意識中,時不時跑出來尋找個體意識層面的“英雄”。
工作、人際、家庭的重重矛盾將職場的“無知少女”推到了職場弱勢的位置,對現狀的無能為力激起了他們對救苦救難的英雄的渴求。在他們心中,職場英雄在工作、生活中均能如魚得水,對職場、家庭、人際的各種問題游刃有余,職場“無知少女”們所面臨的困難在他面前都是小菜一碟。當現實中的“成功人士”與職場英雄原型完美匹配時,職場“無知少女”被拯救的希望出現了。
“認同”是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機制的一種,它是指人們無意識中取他人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借以排解焦慮與適應的一種防御手段。當職場危機紛至沓來,通過對職場英雄的“認同”,幻想職場英雄應對危機的颯爽英姿,“無知少女”的憂慮得到暫時的排解。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何嘗不是“無知少女”對救贖的期待,他們希望職場中的成功人士將危機一掃而光,掃除職場陋習,為受苦受難者伸張正義。
實際上,對職場英雄的憧憬,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被救贖的集體潛意識。
摒棄職場救贖心態,成為自己的英雄
職場英雄,或者說“幻想英雄”能否搭救水深火熱中的“無知少女”呢?答案是“no”,這就如同海市蜃樓并不能解救沙漠中瀕死的旅人,因為它只是虛無的幻覺,即使它給過你一瞬間的心靈慰藉。幻想英雄只是人們“被救贖”的集體潛意識在意識層面上的投射,它給人們一個逃避現實的空間,卻不能給予改變現實的力量,反而成為禁錮人們的牢籠。“無知少女”寄希望于虛幻,等待救贖,結果只能遙遙無期。當幻想已經破滅,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營造積極的自我期待是拯救自我的第一步。
“皮格瑪利翁效應”表明,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期待的影響,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積極的期望能夠促使人們進步更快,發展更好,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救贖心態下的職場“無知少女”正是“皮格瑪利翁效應”下的一個縮影。等待救贖,恰恰說明了對自我力量的消極認知。
“幻想英雄”的存在,表明每個人心中都居住著一個理想的自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自信滿懷的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將理想自我作為奮斗的目標,以它為引導,進而不斷地進行自我改變、提升;職場“無知少女”卻由于對自身力量的否定,反而著眼外界,漫無邊際地尋找理想自我的寄托,忽視自我的優勢。所以,職場“無知少女”們,你們何不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多留意自己日常的工作狀態與工作表現,給自己營造積極的自我期待呢?
當外界無所借力,依靠自我才是最佳之道。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力量的寶庫,正如李白詩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其中,性格力量就是推動個體不斷進步的動力之一。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對性格的力量進行了多年研究,他發現,人類身上蘊含著許多種良好性格特質,例如善良、對美的欣賞、創造力、幽默等等,而每個人身上都明顯地存在著一種或幾種標志性的良好性格特質,它代表了一個“真正的我”。
對“真正的我”的認可,或者說對標志性的性格力量的使用,能夠使人興奮、精力十足,甚至能促使人不斷地學習新的方法來發揮這種力量。換言之,標志性的性格力量的使用,實質上是一個個體創造內在動機、主動自我修煉的過程,它對成就感、幸福感都具有長遠的積極效應。發揮你的性格力量,選擇及轉化你的工作,這樣,每位“無知少女”都能成為“職場英雄”,方式如下:
1、找出自己的標志性的性格力量
2、選擇可以每天讓自己使用到這些性格力量的工作
3、轉化自己目前的工作,使自己的性格力量更能發揮出來
癡迷于虛幻的“職場英雄”只能令人迷失,摒棄被救贖的心態,在最真實的自我的帶領下,不斷以理想自我作為目標挖掘自身的力量,也許你就是下一個職場英雄!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