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怡彤的《入園快樂備戰:“心理斷奶”應對挑戰》刊登于《優家畫報
發布日期:2015-03-09瀏覽:3015
施怡彤老師新一期親子教育專欄文章出爐了!《入園快樂備戰:“心理斷奶”應對挑戰》——用積極心理學談寶貝入園的心理調適,給年輕家長們支招。詳情請看:《優家畫報》2013年8月24日,245期,38—39頁。
【事件報道】施怡彤的《入園快樂備戰:“心理斷奶”應對挑戰》刊登于《優家畫報》
【事件報道】施怡彤的《入園快樂備戰:“心理斷奶”應對挑戰》刊登于《優家畫報》
原文如下:
“心理斷奶”應對挑戰
寶寶走向社會的標志,就是進入幼兒園。無論從寶寶還是父母的角度,這都是一次心理的適應過程。我們建議父母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對這一過程做全新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寶寶的控制感,激發寶寶的積極情緒,讓適應入園成為寶寶幸福人生的開端。
近日,在各大媽媽的論壇中,低齡組寶寶(0—3歲)的媽媽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
9月幼兒園開學,如何幫助寶寶調適心理,順利開始人生的第一個集體生活?
有位媽媽形象地把寶寶入園比喻成“第二次斷奶”,其實在身體上、行為習慣以及心理上,這次的“斷奶”除了寶寶們需要調適以外,父母和撫養的長輩,同樣也要進行調適和學習應對。根據筆者多年親子教育研究發現,新入園的寶寶們,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又哭又鬧、不肯上幼兒園,在幼兒園不守規矩不合群,入園后反復生病。
俗話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些聽起來“消極”的事件,可以給各位父母一個更為積極、正向的角度,幫助和支持寶寶適應入園。
挑戰一:不守規矩不合群
初到幼兒園,陌生的人(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和陌生的環境(教室)都會使寶寶體驗
恐懼和焦慮。此外,伴隨著運動機能的發展,孩子開始進入“第一反抗期”,常常任性、逞強,如果此時父母對他們的內在需要了解不夠, 沒有及時予以滿足, 甚至加以種種限制的話,極易造成親子矛盾。
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懂得了要靠自己的能辦來達到某種目標。面對入園的不適應,3歲寶寶經常說“不”,“我不要去”等反抗的聲音,這些其實都是他們意志發展的表現。在與同伴交往中, 3歲的寶寶喜歡借助游戲為手段, 交往越來越多, 但此時寶寶又往往對游戲的方法、規則還不十分了解, 也不會巧妙地表達自己的主張, 因而,他們在與同伴相處時又經常會發生沖突。
父母策略:增加寶寶“控制感“,快樂守規矩
增加寶寶的“控制感”可以有效的抵御“焦慮和恐懼”等不適心理表現。積極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控制感會增加孩子的喜悅體驗及行動力,而無助則會誘發負面情緒造成情緒波動。具體而言,可以這么做:
提前培養能力
爸爸媽媽首先要弄清楚孩子遠離家人,所要面臨的困難是什么。歸納起來主要有:獨立吃飯、喝水、如廁,獨自入睡,整理衣物,表達自己的訴求,與人交往,等等,提前讓寶寶掌握這些能力,會大大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給予適當小挑戰
當寶寶面對新任務時,事情時常看起來很艱巨,爸爸媽媽要盡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達成的步驟將挑戰分層,首先從孩子容易控制的程度開始,然后再小步子前進,幫助他攻克難題。
擴大選擇空間
讓寶寶感覺自己有控制能力也很重要,例如:給他在限定范圍內的選擇權、不斷擴大安全的玩耍空間,請他幫助大人完成一項復雜工作的一部分,等等。這些在家庭中獲得的“控制感”可以“拓延”到陌生的環境中,讓寶寶具有更多的心理資源來適應。從而進一步地建立秩序感,自由自主的成長。
挑戰二:大哭大鬧情緒壞
3歲的寶寶已經有鮮明的個性情緒,如高興、厭惡、憤怒、害怕、妒忌等。但情緒的表達多是短促、爆發性的,而且容易從一種情緒迅速轉變到另一種。有學者認為3歲是恐懼情緒發展的高潮,易對動物、黑暗、雷電等產生恐懼;同時,3歲的幼兒自我意識初步形成,更能從行為和意識上探索“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和關系。發展心理學對幼兒依戀模型的研究發現,幼兒的人際互動風格的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和紊亂型。通常,安全型的寶寶,短時間能夠融入新的環境;焦慮、回避和紊亂型的寶寶則哭鬧的情況偏多,入園的心理調適階段波動起伏比較大。
初入園時, 親人的離開,陌生的情境, 導致寶寶基本需要的缺失, 再加上生活習慣的不適應與要求的不能及時滿足或延緩滿足, 分離焦慮就會如期而至。研究表明, 寶寶對親人的依戀及分離焦慮的產生與成長環境、父母的養育方式及教師的言行關系密切。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就親子依戀入手。
父母策略:激發寶寶積極情緒,共度美妙時光
做積極的情緒榜樣
寶寶通常將“重要他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在入園這件事情上,父母積極情緒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父母自身的分離焦慮會透過入園的事情流露出來。父母要將入園看成寶寶成長的一個標志,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家長流露給寶寶的情感應該是面對寶寶成長的喜悅和對于寶寶適應幼兒園生活的信心。
鞏固入園的愉悅體驗
幫助寶寶增加入園的愉悅情緒體驗的做法有很多,例如,多分享在幼兒園的愉悅事情----“今天在幼兒園里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幼兒園的稀飯很好喝“,喜歡幼兒園的滑梯”,某某老師帶來的新畫紙非常好玩“等等。當寶寶講到“好事情”時,爸爸媽媽要在一旁用羨慕的眼神,夸張的語氣,增加寶寶敘述“好事情”的愉快情緒;當寶寶講到“壞事情”時,則要用平和的語氣來安慰鼓勵。3 歲的寶寶可能還需要一些提示,但堅持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有一連串的“好事情“來敘述。當寶寶開始關注于”好事情“,他們也會開始喜歡做好事,而不愿意干壞事。
共度睡前美妙時光
建議父母與寶寶共度高品質時光:如睡前時光,和寶寶在睡前的幾分鐘一起來回顧一天中所發生的有趣事情。睡前回憶很容易成為睡夢中的題材。積極心理學家們相信睡前的最寶貴時間不僅可以制造美夢,更可以提升積極情緒的基礎。





請輸入正確的用戶名